《金石书画》第三期
《金石书画》第三期,分碑帖(海日楼旧藏碑帖专题)、书法(两浙金石家书法专题下篇)、绘画、篆刻(两浙印人之韩登安专题),共四个单元,展品近二百件,其中不少作品系首次与公众见面。
▲ 沈曾植(1850—1922)
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、书家沈曾植的斋号。与沈曾植近世以来声名日隆的学问、书法相比,海日楼的收藏却鲜为人所知。本期碑帖部分推出的“海日楼旧藏碑帖”专题,展出拓本三十四种,如南宋拓《姑孰残帖》、初拓隋《宁贙碑》、明拓唐《圭峰定慧禅师碑》等,从版本角度看,均可列入善本之列。
▲ 海日楼旧藏兰亭序拓本册
渤海藏真本
浙江省博物馆藏
这些拓本上多有沈曾植批校题跋,内容或评其书法优劣,或考其版本源流,或校其笔划差异,有的还是借来善本校勘后所记。作为晚清书坛碑帖融合实践最为成功的代表性书家之一,沈氏“专用方笔,翻覆盘旋”(沙孟海语)的创作风格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比较而言,碑帖题跋带有明显日常书写性质,往往别具风味,向我们展现了沈氏书风的另一侧面。本卷收录的海日楼藏拓中,还有不少系出自友人馈赠,如潘祖荫所赠大盂鼎铭文拓本轴、端方所赠元梵经石砚拓本轴、罗振玉所赠曹魏皇女墓记残石拓本、吴重熹(吴式芬之子)所赠晋桓仪长子墓砖拓片轴、黄绍箕所赠宋黄庭坚、欧阳修三游洞题名拓本横幅等,藉此亦可窥当年海日楼“金石朋友圈”之一斑。
一部完整金石学史的构成,离不开器物(拓本)、人物、著作,这三个基本要素,而有关金石学家的个案研究,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本期收录有作品的如吴士鉴、褚德彝、邹安、顾燮光、陈锡钧等浙籍金石学人物,在当时颇具影响,今日却几近被遗忘,很值得对两浙金石学史有兴趣的学者予以关注。
绘画部分展出的二十余件作品,由董其昌与四王绘画,建筑园林与文人斋馆图、藏书楼与借书图、吴昌硕八十寿辰贺画、现代书画鉴定名家绘画作品等若干个小专题组成。
此外,绘画部分展出的精品佳作还有:浙江省博物馆藏董其昌仿梅道人山水图轴、王原祁仿大痴富春图轴、陈鸿寿《善权石室图》轴、钱杜《傅石斋图》轴、徐鉽《拜经览古图》轴、姚燮《焦屿藏书图》册、吴湖帆《逃空图》卷、徐邦达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轴、谢稚柳设色人物图轴,以及临海市博物馆藏清初虞沅绘《牂牁生借书图》册页等,可谓名家荟萃,精彩绝伦!